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武功文治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制度建构与政绩

黄帝陵基金会编


  [经史]
  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
  秋,郯子来朝,公与之宴。昭子问焉,曰:“少皞氏鸟名官,何故也?”郯子曰:“吾祖也,我知之。昔者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而火名。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太暤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。我高祖少暤挚之立也,凤鸟适至,故纪于鸟,为鸟师而鸟名。凤鸟氏,历正也。玄鸟氏,司分者也。伯赵氏,司至者也。青鸟氏,司启者也。丹鸟氏,司闭者也。祝鸠氏,司徒也。雎鸠氏,司马也。*(左尸右鸟)鸠氏,司空也。爽鸠氏,司寇也。鹘鸠氏,司事也。五鸠,鸠民者也。五雉,为五工正,利器用,正度量,夷民者也。九扈,为九农正,扈民无淫者也。自颛顼以来,不能纪远,乃纪于近。为民师而命以民事,则不能故也。”仲尼闻之,见郯子而学之。既而告人曰:“吾闻之,天子失官,学在四夷,犹信。”
  《竹书纪年》卷上
  二十年,景云见。以云纪官。有景云之瑞,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。赤方中有两星,青方中有一星。凡三星,皆黄色,以天清明见于摄提,名曰景星。帝黄服斋于中宫,坐于玄扈、洛水之上,有凤凰集,不食生虫,不履生草,或止帝之东园,或巢于阿阁,或鸣于庭。其雄自歌,其雌自舞。麒麟在圃,神鸟来仪,有大蝼如羊,大蚓如虹。帝以土气胜,遂以土德王。
  《竹书纪年》卷上
  “初制冕服。”注:《易·系辞传》: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”《士冠礼》疏引《世本》:“黄帝作冕旒。”
  “二十年,景云见。”注:《艺文类聚》一、《太平御览》七十一引《春秋演孔图》:“黄帝将兴,黄云升于堂上。”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疏引服虔曰:“黄帝将兴,有景云之瑞。”
  “以云纪官。”注:《左氏·昭十七年传》:“昔者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”
  “五十九年,贯胸氏来宾,长股氏来宾。”注: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注引《尸子》曰:“四夷之民有贯胸者,有深目者,有长肱者,黄帝之德常致之。”《路史·后纪》五注引“长肱”作“长股”,乃此条所本。
  “一百年,地裂。”注:《开元占经》四引《尚书说》:“黄帝将亡则地裂。”帝陟。《戴记·五帝德》:“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集解、《类聚》十一、《御览》七十九引《帝王世纪》:“黄帝在位百年而崩。”
  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第六》
  神农曰天府,黄帝曰合宫,陶唐曰衢室,有虞曰总章,夏早世室,殷曰阳馆,又曰重屋,周曰明堂。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六《武王践阼地第五十九》
  武王践阼三日,召士大夫而问焉,曰:“恶有藏之约、行之行,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?”诸大夫对曰:“未得闻也!”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,曰:“黄帝颛顼之道存乎?意亦忽不可得见与?”师尚父曰:“在丹书,王欲闻之,则齐矣!”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七《五帝德第六十二》
  宰我问于孔子曰:“昔者予闻诸荣伊令,黄帝三百年。请问黄帝者人邪?抑非人邪?何以至于三百年乎?”孔子曰:“予,禹汤文武成王周公,可胜观邪!夫黄帝尚矣,女何以为?先生难言之。”宰我曰:“上世之传,隐微之说,卒业之辨,阐昏忽之意,非君子之道也。则予之问也固矣。”孔子曰:“黄帝,少典之子也,曰轩辕。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彗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治五气,设五量,抚万民,度四方,教熊罴貔*(左豸右区)虎,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,三战,然后得行其志。黄帝黼黻衣,大带,黼裳,乘龙扆云,以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故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故教化淳鸟兽昆虫,历离日月星辰,极畋土石金玉。劳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生而民得其利百年,死而民畏其神百年,亡而民用其教百年,故曰三百年。”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七《虞戴德第七十》
  子曰:“君以闻之,唯丘无以更也;君之闻如未成也,黄帝慕脩之。”曰:“明法于天明,开施教于民;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,物必起,是故民命而弗改也。”公曰:“善哉!我则问政,子事教我!”子曰:“君问已参黄帝之制,制之大礼也。”
  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本纪》
  东至于海,登丸山,及岱宗。西至于空桐,登鸡头。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官名皆以云命,为云师。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万国和,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。获宝鼎,迎日推筴。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。(应劭曰:“黄帝受命,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缙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”张晏曰:“黄帝有景云之应,因以名师与官。”)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占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,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,劳勤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有土德之瑞,故号黄帝。
  “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”集解:应劭曰:“黄帝受命,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缙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”张晏曰:“黄帝有景云之应,因以名师与官。”
  “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。”正义:举,任用。四人皆帝臣也。……郑玄云:“风后,黄帝之三公也。”案: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,以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,谓之三公也。《封禅书》云“鬼臾区号大鸿,黄帝大臣也。
  死葬雍,故鸿冢是”。
  《史记》卷五《秦本纪》
  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,身以先之,仅以小治。
  《史记》卷十二《孝武本纪》
  初,天子封泰山,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,处险不敞。上欲治明堂奉高旁,未晓其制度。济南人公玉上黄帝时明堂图。明堂图中有—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圜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命曰昆仑,天子从之入,以拜祠上帝焉。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,如带图。及五年脩封,则祠泰一、五帝於明堂上坐,令高皇帝祠坐对之。祠后土於下房,以二十太牢。天子从昆仑道入,始拜明堂如郊礼。礼毕,燎堂下。而上又上泰山,有祕祠其颠。而泰山下祠五帝,各如其方,黄帝并赤帝,而有司侍祠焉。泰山上举火,下悉应之。
  《史记》卷十三《三代世表》
  天下之君王为万失之黔首,请赎民主命者帝,有福万世,黄帝是也。五政明则修礼义,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,有福千世。
  《史记》卷一三○《太史公自序》
  维昔黄帝,法天则地,四圣遵序,各成法度。
  《汉书》卷一九上《百官公卿表》
  易叙宓羲、神农、(皇)[黄]帝作教化民,而传达其官,以为宓羲龙师名官,神农火师火名,黄帝云师云名,少昊鸟师鸟名。自颛顼以来,为民师而命以民事,有重黎、句芒、祝融、后土、蓐收、玄冥之官,然已上矣。
  《汉书》卷二十五《郊祀志》
  上还,以柏梁灾故,受计甘泉。公孙卿曰:“黄帝就青灵台,十二日烧,黄帝乃治明庭。明庭,甘泉也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二十八上《地理志》
  昔在黄帝,作舟车以济不通,旁行天下,方制万里,画壄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。是故《易》称“先王(以)建万国,亲诸侯”,《书》云“协和万国”,此之谓也。
  周爵五等,而土三等:公、侯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。不满为附庸,盖千八百国。而太昊、黄帝之后,唐、虞侯伯犹存,帝王图籍相踵而可知。
  《汉书》卷三十六《楚元王传》
  《易》曰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臧之中野,不封不树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。”棺椁之作,自黄帝始。
  《纬书集成·礼编·礼含文嘉》
  黄帝修兵革,以德行,则黄龙至,凤凰来仪。
  礼有三起:礼理起于太一,礼事起于遂皇,礼名起于黄帝。
  《纬书集成·论语编·论语譔考》
  黄帝受地形,象天文以制官。
  轩辕知地利,九牧倡教。
  黄帝既有九州之牧,则有朝聘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[黄帝]俯仰天地,置众官,故以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,谓之三公。其余地典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等,或以为师,或以为将,分掌四方,各如己视,故号曰黄帝四目。(《群书治要》卷一一注引)
  自黄帝以上,穴居而野处,死则厚衣以薪,葬之中野。结绳以治。及至黄帝,……而易以棺椁,制以书契。百官以序,万民以察,神而化之,使民不倦。
  [黄帝之教曰],声禁重声,衣禁重衣,食禁重食,居禁重室。
  《晋书》卷一四《地理上》
  昔黄帝旁行天下,方制万里,得百里之国万区,则《周易》所谓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者也。
  《晋书》卷二二《乐上》
  昔黄帝作《云门》,尧作《咸池》,舜作《大韶》,禹作《大夏》,殷作《大濩》,周作《大武》,所谓因前王之礼,设俯仰之容,和顺积中,英华发外。
  《晋书》卷二四《职官志》
  黄帝置三公之秩,以亲黎元,少昊配九扈之名,以为农正,命重黎于天地,诏融冥于水火,则可得而言焉。
  侍中,案:黄帝时风后为侍中,于周为常伯之任,秦取古名置侍中,汉因之。
  《晋书》卷一一四《苻坚下》
  坚南游灞上,从容谓群臣曰:“轩辕,大圣也,其仁若天,其智若神,犹随不顺者从而征之,居无常所,以兵为卫,故能日月所照,风雨所至,莫不率从。”
  《魏书》卷一一三《官氏志》
  百姓不能以自治,故立君以司牧;元首不可以独断,乃命臣以佐之。然则安海内,正国家,非一人之力也。书契已外,其事蔑闻,至于羲、轩、昊、顼之间,龙、火、鸟、人之职,颇可知矣。
  《隋书》卷十二《志》
  昔轩辕氏之有天下也,以师兵为营卫,降至三代,其仪大备。
  《隋书》卷四十九《牛弘列传》
  窃谓明堂者,所以通神灵,感天地,出教化,崇有德。孝经曰:“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”祭义云:“祀于明堂,教诸侯孝也。”黄帝曰合宫,尧曰五府,舜曰总章,布政兴治,由来尚矣。
  今据《郊祀志》云:“欲治明堂,未晓其制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,一殿无壁,盖之以茅,水圜宫垣,天子从之。”以此而言,其来则久。
  《旧唐书》卷二十二《礼仪二》
  黄轩御历,朝万方于合宫;丹陵握符,咨四岳于衢室。
  明堂之制,爰自古昔,求之简牍,全文莫睹。始之黄帝,降及有虞,弥历夏、殷,迄于周代,各立名号,别创规模。
  黄帝曰合宫,有虞氏曰总章,殷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
  《旧唐书》卷一九○《文苑上》
  古者太昊庖羲氏,仰以观象,俯以察法,造书契而文籍生。次有黄帝轩辕氏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,垂衣裳而天下理。其后数迁五德,君非一姓,体国经野,建邦设都,文质所以再而复,正朔所以三而改。
  《通典》卷三《食货三》
 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,立步制亩以防不足,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,凿井于中。一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均则欺陵之路塞,亲则斗讼之心弭。既牧之于邑,故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夫始分之于井则地著,计之于州则数详。迄乎夏殷,不易其制。
  《通典》卷十二《食货十二》
 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自燧人以来,其要会可得而闻乎?”对曰:“燧人以来,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。共工之王(帝共工氏,继女娲有天下),水处什之七,陆处什之三,乘天势以隘制天下。至于黄帝之王,谨逃其爪牙,不利其器(藏秘锋芒,不以示人,行机权之道,使人日用而不知)。烧山林,破增薮,焚沛泽(沛,大泽也。一说水草兼处曰沛),逐禽兽,实以益人,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。”
  《通典》卷十九《职官一》
  黄帝:六相尧有十六相。为之辅相,不必名官。
  黄帝:方制万里,为万国,各百里。
  黄帝:置六相。
  神农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火名。黄帝则云师云名。
  《通典》卷二十一《职官三》
 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(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,得太常而察地理,得苍龙而辨东方,得祝融而辨南方,得风后而辨西方,得后土而辨北方,谓之六相)。
  史官。肇自黄帝有之,自后显著。夏太史终古,商太吏高势。周则曰太史、小史、内史、外史。
  《通典》卷三十一《职官十三》
  昔黄帝旁行天下,分建万国。至于唐虞,别为五等,曰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则虞书所谓辑五瑞,脩五玉,是其制也。五瑞即公侯伯子男之瑞圭璧也。五玉亦五等诸侯执之玉也。夏与唐虞同。
  《通典》卷三十二《职官十四》
  黄帝立四监,以治万国。
  《通典》卷四十一《礼一·沿革一》
  伏羲以俪皮为礼,作瑟以为乐,可为嘉礼;神农播种,始诸饮食,致敬鬼神,谎为田祭,可为吉礼;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,可为军礼;九牧倡教,可为宾礼;易称古者葬于中野,可为凶礼。
  《通典》卷四十四《礼四·吉四》
  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(或谓之合宫)。其堂之制,中有—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水圜,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昆仑,天子从之入,以拜祀(汉公玉带所上制度)。
  《通典》卷六十六《礼二十六·嘉十一》
  黄帝振兵,教熊罴貔貅*(在豸右区)虎,制阵法,设五旗五麾。
  《通典》卷七十四《礼三十四·宾一》
  《左传》云:“封胡公以备三恪者,谓上同黄帝、尧、舜,下同殷、夏,为三恪也。”又按二王三恪,经无正文。崔灵恩据《礼记》陈武王之封,遂以为通存五代,窃恐未安。今据二代之后,即谓之二王;三代之后,即谓之三恪。且武王所封,盖以尧有则天之大,人莫能名;黄帝列(聚)[序]星辰,正名百物,自以功齐万代,师范百王,故特封其后。偶契三二之数,实非历代通法。
  《通典》卷八十《礼四十·凶二》 
  《易》云:“古者丧期无数。”(贾公彦曰:“此黄帝时也。是以其心丧终身。”)
  《通典》卷一百三《礼六十三·凶二十五》
  干宝驳招魂葬议云:“时有招魂葬,考之经传,则无闻焉。近太傅公既属寇乱,尸柩不反,时奕议招魂葬,东海国学官令鲁国周生以为宜尔,盛陈其议,皆多无证。……周生又云:‘昔黄帝体仙登遐,其臣扶微等敛其衣冠,殡而葬焉,则其证也。’答曰:‘孔子论黄帝曰:“生而人利其化百年,死而人畏其神百年,亡而人用其教百年。”此黄帝亦死,言仙,谬也。就使必仙,何议于葬?’”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四《礼六十四·凶二十六》
  黄帝之号。按《白虎通》云:“先黄后帝者,古者质,生死之称各特行,合而言之,美者在上。黄帝始制法度,得道之中,万代不易,后代虽盛,莫能与同。后代德与天同,亦得称帝;不能制作,故不得复称黄也。”(黄者中和美色,黄承天德,最盛淳美,故以尊色为谥也。)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六十三《刑一》
  黄帝以兵定天下,此刑之大者。陶唐以前,未闻其制。
  《通典》卷一百七十一《州郡一》
  昔黄帝方制天下,立为万国,易称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 。(盖举其大数)及少皞氏之衰,其后制度无闻矣。若颛顼之所建,帝喾受之,创制九州,统领万国(雍、荆、豫、梁、徐、冀、青、兖、扬)。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四十二《乐二》
  九德之歌(宗庙登歌则奏之,替昭夏。若大祭,则于大吕宫奏之;若四时小祭,则于夹钟宫奏之)。肃和(奠玉及诸郊登歌同奏之,替昭夏。祭祀之日,悬下奏黄钟,登歌奏大吕;悬下奏太蔟,登歌奏应钟)。雍和(诸郊庙有司行事,进俎及酌酒、读祝文、彻豆奏之,替咸夏)。寿和(诸郊庙皇帝亲行事,酌酒、读祝文同奏之,替咸夏)。宫音(土王日祭黄帝,奏黄钟宫三变降神,替旧宫音)。
  《唐律疏议》卷第一
  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,郯子曰,昔者,太皞氏,即伏羲氏也,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;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又,《史记》曰,黄帝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轩辕,官名云师。注云,应劭曰,黄帝受命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红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今白龙、白云者,掌刑之官也。
  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九
  臣光曰:天生烝民,其势不能自治,必相与戴君以治之(冶,直之翻)。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,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,斯可谓之君矣(温公之说,正祖周书所谓“抚我则后,虐我则讎”之意。白虎通曰:君者,群也;群下之所归心也)。是以三代之前,海内诸侯,何啻万国(黄帝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禹会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),有民人、社稷者,通谓之君。合万国而君之,立法度,班号令,而天下莫敢违者,乃谓之王。
  《稽古录》卷一
  黄帝以民生有欲,衣食虽备,苟无礼仪,则强凌弱,众暴寡,智欺愚,勇苦怯。于是始制轩冕,垂衣裳,贵有常尊,贱有等威,使上下有序,各安其分,而天下大治。作舟楫以济不通。服牛乘马引重致远,正名百物。天下有不顺者征之,平者去之。邑于涿鹿之阿,迁徙往来未尝宁居。在位百年而崩,年百一十岁。
  《通鉴外纪》卷一
  黄者,中和美色。帝始制法度,万世不易。有土德之瑞,故天下以为号,一曰轩辕氏、有熊氏、帝鸿氏、归藏氏。内行刀锯,外用甲兵,制阵法,设五旗五麾。天下不顺者,从而征之。东至于海,西至于空桐,南至于江,北逐荤粥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成命百物,以明民共财。受地形,象天文,以云纪官。举风后、力牧、太山稽、常先、大鸿,得六相而天地冶,神明至。风后明乎天道,故为当时;太常察乎地利,故为禀者;屠龙辨乎东方,故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为李。
  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,以分星次。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,凿井于中。一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欺凌之路塞,斗讼之心弭。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分之于井而计之于州,则地著而数详,人民不夭,百官无私,市不预贾,城郭不闭,邑无盗贼,相让以财。风雨时,五谷登,虎豹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,远夷之国莫不献其贡职。
  《通志》卷一
  举风后、力牧、泰山稽、常先、大鸿以冶民,封钜、鬼臾区,皆臣佐也。或云黄帝得六相,而天地冶,神明至。风后明乎天道,故为当时;太常察乎地利,故为禀者;奢龙辨乎东方,故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为理官。
  旁行海内,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,以分星次: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均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,而分八宅,同井而饮,存亡更守,男女交姻,有无相贷,疾病相扶,风俗可同,生产可—,性情可亲。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分于井而计于州,则地著而数详,民不习伪,官不怀私,城郭不闭,见利不争。风雨时若,五谷丰登,人无夭枉,物无疵厉,鸷鸟不妄搏,猛兽不妄噬。裔夷之人,罔不来享。有草生于庭,佞人入则指之,名曰“屈轶”。
  《皇王大纪》卷一
  黄龙负图出于河,有玺焉,章曰“天皇符玺”。轩辕遂践天子位,在所则有景云,若金枝玉叶荫其上。因以云纪官,春官为青云氏,夏官为缙云氏,秋官为白云氏,冬官为黑云氏,中官为黄云氏。置三公之职,以象三台:侍中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。推五德之运,以土承火,号曰归藏氏。始作轩车,故曰轩辕氏。都于有熊,作布政之所,曰合宫,又曰明庭。
  轩辕既上观天文,大明时令。乃周行天下,观地理,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兵师为营卫。按《洛书》之文,方者土也。于是画天下为九州,以井制地。使民存亡更守,出入相司,嫁娶相媒,有无相贷,疾病相救。六尺为步,步百为亩,亩百为夫,夫三为屋,屋三为井,井方一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丘,丘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以总人心,以详民数。塞欺凌之路,弭奸宄之望。
  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。上古牛未穿,马未络,至是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而民力裕。……
  轩辕明于天地之道,体神而起数,倚数而观象,见象而制器,是以成而人用之,用而人利之,利而人安之,安而人守之,守而人不可变,是谓德配天地之至也,制度之经也。其可变者,礼乐污隆而已。
  [黄]帝推历生律,制器,规圆矩方,法一置而变。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占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。旁罗水波,土石金玉,劳动心思、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,故民安乐,不使而成,不禁而止。百官无私,天下和,风雨时,五谷登,而人民寿。凤凰巢阿阁,麒麟游于郊。犹作舆几之箴,以警宴安;作金几之铭,以戒逸欲。成功大,致丰利,不自高其道,不自圣其躬,德泽流天下,至今人蒙其惠,虽死犹生也。世有方士家,鼓惑愚人,侥幸荣利,言世有仙术,帝得之骑龙上升天,群臣思慕,葬弓剑衣冠者,真妖妄矣。
  《路史》卷十四《后纪五·疏仡纪·黄帝纪上》
  (黄)帝处中央而政四国,分八节以纪农功,命天中建皇极。乃下教曰:“声禁重,色禁重,香味禁重,室禁重。国亡衰教,市亡淫货,地亡圹土,官亡滥土,邑亡游民,山不童,泽不涸,是致正道。是则官有常职,民有常业,父子不背恩,兄弟不去义,夫妇不废情,鸟兽草木不失其长,而鳏寡孤独各有养也。”于是立货币以制国用。问于柏高曰:“吾欲陶天下为一家,有道乎?”对曰:“请乂其苋而时之,吾谨逃其爪牙则可矣。”曰:“若言可得闻乎?”曰:“上有丹矸者,下有黄银;上有慈石者,下有铜金;上有陵石,下有赤铜、青金;上有代赭,下有盐铁;上有葱,下有银沙。此山之见荣者也。至于艾而时之,则货币于是乎成。”乃燹山林,破曾薮,楚莱沛,以制金刀,立五币,设九棘之利,而为轻重之法。曰:自言能司马,不能者衅鼓;自言能治里,不能者衅社;自言能为官,不能官者劓以为门。故人亡有奸能诬禄而至于君者,相任寅为官。重门击柝,不能者亦随之以法。所谓李法教而后杀,故法设而亡用。致五法而布之天下,故财用自是作,而刀棘由此显矣。
  乃作玉律,以应候气,荐之宗庙,察治忽以知三军之消息;以正名百物,明民共财,而定氏族。氏定而系之姓,庶姓别于上,而戚殚于下,婚姻不可以通,所以崇伦类,远禽兽也。
  谓附于身者,必诚必信,乃饰棺衾以送死,封崇表木以当大事。创童侲,设郁律,说青鸟,记白泽,以除民害而民宜之,于是吉凶丧葬,靡不备也。
  命风后方割万里,画野封疆,得小大之国万区,而神灵之封隐焉。命匠营国,国中九经九纬,五置而有市,市有馆,以俟朝聘之需。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侯牧交献,而朝聘之事备。茄丰违命,于是刑而放之,而万国服。
  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。立步制晦,以防不足。八家以为井,井设其中而收之于邑,故十利得。辨九地,立什一。存亡相守,有无相权,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。分之于井,计之于州,因所利而劝之,是以地著而数详。置法而不变,俾民得以安其法,是以不使而成,不扈而止。策天命而治天下,故天报眉寿,德泽深后世。故子孙皆以有土,黄祚衍于天下,于今未忘也。
  自即位百年,履地戴天,循机提象,不就物,不违害,不善求,不缘道,法中宿而要缪乎太祖之下。职道义,经天地,别雌雄,等贵贱,不使不仁者加乎天下,故用武胜残而百姓以济。经人伦,叙万物,以信与仁为天下先,是故法令明而上下无尤。不章功,不扬名,隐真人之道,以从天地之固然,故物亡忿敚之心,而人亡争倾之患。耕父推畔,道不拾遗,狗彘吐菽粟,而城郭不闷,人保命而不夭,岁时熟而亡凶,天地休通,五行期化,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,星辰不失其行。蓂荚屈轶,紫房*(左赤右页)茎,史不废书。海不扬波,山不爱宝,翠黄伏樎,兹白恋皂,焦明嚾阿,而龙麟扰于阶除,曰蟹虹螾寓蛄牛蚁,黄神黄爵,白泽解廌,府亡虚日。是以九瀛仰化,诸北贡职杨裘、秬鬯,贯胸、长股,莫不来庭而依朔。
  《尸子》卷下
  子贡问孔子曰:“古者黄帝四面,信乎?”孔子曰:“黄帝取合己者四人,使治四方,不谋而亲,不约而成,大有成功,此之谓四面也。”
  《管子》卷一四《五行第四十一》
  ……黄帝泽参,治之至也。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,得大常而察于地利,得奢龙而辨于东方,得祝融而辨于南方,得大封而辨于西方,得后土而辨于北方。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蚩尤明乎天道,故使为当时;大常察乎地利,故使为廪者;奢龙辨乎东方,故使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使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使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使为李。是故春者土师也,夏者司徒也,秋者司马也,冬者李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一五《任法第四十五》
  黄帝之治天下也,其民不引而来,不推而往,不使而成,不禁而止。故黄帝之治也,置法而不变,使民安其法者也。
  所谓仁义礼乐者,皆出于法,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一六《封禅第五十》
  管仲曰:“古者封泰山、禅梁父者,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,十有二焉。昔无怀氏,封泰山,禅云云。虙羲封泰山,禅云云。神农封泰山,禅云云。炎帝封泰山,禅云云。黄帝封泰山,禅亭亭。颛顼封泰山,禅云云。帝喾封泰山,禅云云。尧封泰山,禅云云。舜封泰山,禅云云。禹封泰山,禅会稽。汤封泰山,禅云云。周成王封泰山,禅社首。皆受命然后得封禅。”
  《管子》卷一八《桓公问第五十六》
 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,上观于贤也。尧有衢室之间者,下听于人也。舜有告善之旌,而主不蔽也。禹立谏鼓于朝,而备讯唉。汤有总街之庭,以观人诽也。武王有灵台之复,而贤者进也。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,得而勿忘者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二三《国准第七十九》
  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国准可得闻乎?”管子对曰:“国准者,视时而立仪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视时而立仪?”对曰:“黄帝之王,谨逃其爪牙。有虞之王,枯泽童山。夏后之王,烧增薮,焚沛泽,不益民之利。殷人之王,诸侯无牛马之牢,不利其器。周人之王,官能以备物。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。”
  《庄子》卷五下《天运第十四》
  老聃曰:“小子少进!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。黄帝之治天下,使民心一,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。尧之治天下,使民心亲,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。……”
  《文子》卷上《精诚》
  老子曰:昔黄帝之治天下,调日月之行,治阴阳之气,节四时之度,正律历之数,别男女,明上下,使强不掩弱,众不暴寡,民保命而不夭,岁时熟而不凶,百官正而无私,上下调而无尤,法令明而不*(外门内音),辅佐公而不阿,田者让畔,道不拾遗,市不豫贾。故于此时,日月星辰不失其行,风雨时节,五谷丰昌,凤凰翔于庭,麒麟游于郊。
  《文子》卷下《上义》
  赤帝为火灾,故黄帝擒之;共工为水害,故颛顼诛之。教人以道,导之以德。
  《文子》卷下《上礼》
  老子曰:上古真人,呼吸阴阳,而群生莫不仰其德。……至神农、黄帝,覈领天下,纪纲四时,和调阴阳,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,戴听而视,故治而不和。
  《列子》卷第二《黄帝篇》
 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,喜天下戴己,养正命,娱耳目,供鼻口,焦然肌色皯,昏然五情爽惑。又十有五年,忧天下之不治,竭聪明,进智力,营百姓,焦然肌色皯*(左黑右每),昏然五情爽惑。黄帝乃喟然赞曰:“朕之过淫矣。养一己其患如此,治万物其患如此。”于是放万机,舍宫寝,去直侍,彻钟悬,减厨膳,退而间居大庭之馆,斋心服形,三月不亲政事。昼寝而梦,游于华胥氏之国。华胥氏之国,在弇州之西,台州之北,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;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,神游而已。其国无帅长,自然而已。其民无嗜欲,自然而已。不知乐生,不知恶死,故无夭殇;不知亲己,不知疏物,故无所爱憎;不知背逆,不知向顺,故无利害;都无所爱惜,都无所畏忌。入水不溺,入火不热,石挞无伤痛,指摘无痟痒。乘空如履实,寝虚若处床。云雾不硋其视,雷霆不乱其听,美恶不滑其心,山谷不踬其步,神行而已。黄帝既寤,怡然自得,召天老、力牧、太山稽,告之曰:“朕闲居三月,斋心服形,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,弗获其术。疲而睡,所梦若此。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。朕知之矣!朕得之矣!而不能以告若矣。”又二十有八年,天下大治,几若华胥氏之国,而帝登假。百姓号之,二百余年不辍。
  《韩非子》第八篇《扬权》
  黄帝有言曰:“上下一日百战。”下匿其私,用试其上;上操度量,以割其下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九《上德》
  为天下及国,莫如以德,莫如行义。以德以义,不赏而民劝,不罚而邪止。此神农、黄帝之政也。
  《尚书大传》辑校三
  伏羲氏没,神农氏作;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。
  天立五帝为相,四时施生,法度明察,春夏庆赏,秋冬刑罚。帝者,任德设刑以则象之,言其能行天道,举措审谛也。黄帝始制冠冕,垂衣裳,上栋下宇,以避风雨,礼文法度,兴事创业。……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(黄宗就是黄帝。因为下文有黄帝“为天下宗”之语),作自为相,方四面,傅一心,四达自中,前参后参,左参右参,践位履参,是以能为天下宗。吾受命于天,定位于地,成名于人。唯余一人□乃肥(配)天,乃立王三公。立国置君三卿。
  《说苑》卷十八《辨物》
  黄帝即位,惟圣恩承天,明道一脩,惟仁是行,宇内和平,未见凤凰,维思影像,夙夜晨兴,于是乃问天老曰:“凤仪如何?”天老曰:“夫凤,鸿前麟后,蛇颈鱼尾,鹤植鸳鸯,思丽化枯折所志,龙文龟身,燕喙鸡噣,骈翼而中注,首戴德,顶揭义,背负仁,心信智,食则有质,饮则有仪,往则有文,来则有嘉。晨鸣曰发明,昼鸣曰保长,飞鸣曰上翔,集鸣曰归昌。翼挟义,衷抱忠,足履正,尾系武,小声合金,大音合鼓;延颈奋翼,五先备举,光兴八风,气降时雨,此谓凤像。夫惟凤为能,究万物,通天祉,象百状,达于道。去则有灾,见则有福。览九州,观八极,备文武,正王国,严照四方,仁圣皆伏。故得凤之像—者凤过之,得二者凤下之,得三者春秋下之,得四者四时下之,得五者终身居之。”黄帝曰:“于戏盛哉!”于是乃备黄冕,带黄绅,斋于中宫,凤乃蔽日而降。黄帝降至东阶,西面启首曰:“皇天降兹,敢不承命?”于是凤乃遂集东囿,食帝竹实,栖帝梧树,终身不去。
  《淮南子》卷六《览冥训》
  昔者黄帝治天下,而力牧、太山稽辅之,以冶日月之行律,冶阴阳之气;节四时之度,正律历之数;别男女,异雌雄;明上下,等贵贱;使强不掩弱,众不暴寡,人民保命而不夭,岁时孰而不凶;百官正而无私,上下调而无尤;法令明而不*(左门右音),辅佐公而不阿;田者不侵畔,渔者不争隈;道不拾遗,市不豫贾;城郭不关,邑无盗贼;鄙旅之人,相让以财;狗彘吐菽粟于路,而无忿争之心。于是日月精明,星辰不失其行;风雨时节,五谷登孰;虎狼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;凤凰翔于庭,麒麟游于郊;青龙进驾,飞黄伏皂;诸北、儋耳之国,莫不献其贡职。
  《盐铁论》卷第五《遵道第二十三》
  上自黄帝,下及三王,莫不明德教,谨庠序,崇仁义,立教化。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一《号》
  黄帝中和之色,自然之性,万世不易。黄帝始作制度,得其中和,万世常存,故称黄帝也。
  黄帝有天下,号曰自然者,独宏大道德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一《谥》
  黄帝,先黄后帝何?古者顺死生之称,各持行合而言之,美者在上。黄帝始制法度,得道之中,万世不易。名黄自然也,后世虽圣,莫能与同也。后世得与天同,亦得称帝,不能立制作之时,故不得复称黄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三《五行》
  土为中宫。其日戊己,戊者,茂也;已抑屈起。其音宫,宫者,中也。其帝黄帝,其神后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第一○《崩薨》
  礼始于黄帝,至尧、舜而备。
  《傅子》卷二《平役赋》
  若黄帝之时,外有赤帝、蚩尤之难,内设舟车门卫甲兵之备,六兴大役,再行天诛,居无安处,即天下之民,亦不得不劳也,劳而不怨,用之至平也……役烦赋重,即上宜损制以恤其下,事宜从省以致其用,此黄帝、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。
  《傅子》卷三《阙题》
  庖牺神农,顺民之性,育之者也;黄帝除民之害,救之者也。
  不使不仁加乎天下,用武胜残,而百姓以济,此仁行于拨乱,黄帝是也。
  《续博物志》卷三
  《子华子》曰:黄帝之治天下也,其精微之感荡,上沉而下浮,为百福之聚,是百神受职于庚也。帝乃采铜,炼铜质也。登彼首山,就高明也。作大炉者,鼓阳化神。鼎者,熟物之器也,上水而下火,二气升降以相济,中和之气也。群龙者,众阳之气。云者,龙属也。帝乡者,灵台之阙而心术之变也。弓裘衣冠者,帝之所以善世救俗之具也。甚矣,世之好怪也。后世必有人主,好高而慕大,以久生轻举为羡慕者,左右狡诈希宠之臣又从而逢之,是将甘心于黄帝之所造也。
  《轩辕黄帝传》
  以景云之庆,瑞云之祥,即以云纪官,官以云为名,故有缙云之官。于是设官分职,以云命官:春为青云官,夏为缙云官,秋为白云官,冬为黑云官。帝以云为师也。帝置四史官,令沮诵、苍颉、隶首、孔甲居其职,主图籍也。
  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帝以己酉立,承神农之后,火生土,帝以土德称王天下,号黄帝,位居中央,临制四方。帝破山通道,未尝宁居。令风后负筹书,伯常荷剑,旦出流沙,夕归阴浦,行万里而一息,反涿鹿之阿。帝又试百神而朝之。帝问风后:“予欲知河所泄。”对曰:“河凡有五,皆始于昆仑之墟。黄河出于昆仑山东南脚下,即其一也。”黄帝令竖亥步自东极,至于西极,得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,南北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步。东尽泰远,西穷邠国,东西得二万八千里,南北得二万六千里(《淮南子》云:北极至于南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也。),黄帝始画野分州,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,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,使舂杂宝为屑,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,以分土,别尊卑之位与华戎之异。帝旁行天下,得百里之国者万区。
  所谓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,有青乌子能相地理,帝问之以制经。帝又问,地老说五方之利害。时有瑞草生于帝庭,名屈轶,佞人入则指之,是以佞人不敢进。时外国有人以神兽来进,名獬豸,如鹿,一角,置于朝,不直之臣,兽即触之。
  《十七史纂古今通要》卷一
  自今观之,伏羲、神农二圣人,去洪荒之世未远也,其风犹为朴略。至黄帝之世,实为文明之渐,故昔之穴居野处者,今始有宫室;昔之污樽抔饮者,今始有什器;昔之结绳而治者,今始有书契文字;昔之皮革蔽体者,今始有冠冕章服。其诸制器利用,难以枚举,骎骎乎非复前日朴野之俗矣。胡氏曰:是谓德配天地,道之至也,制度之经也,德泽流天下,至于今人蒙其惠,虽死犹生也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一二《职役考》
 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,凿井于中。一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均则欺陵之路塞,亲则斗讼之心弭。既牧之于邑,故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七为州。夫始分于井则地着,计之于州则数详。迄乎夏殷,不易其制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七三《郊社考》
  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。其堂之制,中有一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水圜,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昆仑。
 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一《历代州域形势·唐虞三代》
  昔黄帝方制九州,列为万国(《周公职录》:黄帝割地布九州。《汉志》:黄帝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)。
  《皇朝续文献通考》卷一百九十九
  辟中国。始三皇、黄帝、尧、舜,垂衣裳,洪水平,五伦讲,黎民于变愚变良。
  [子集]
  《商君书·画策第十八》
  昔者昊英之世,以伐木杀兽,人民少而木兽多。黄帝之世,不*(上鹿下弭)不卵,官无供备之民,死不得用椁。事不同,皆王者,时异也。神农之世,男耕而食,妇织而衣,刑政不用而治,甲兵不起而王。神农既没,以强胜弱,以众暴寡,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,父子兄弟之礼,夫妇妃匹之合,内行刀锯,外用甲兵,故时变也。由此观之,神农非高于黄帝也,然其名尊者,以适于时也。
  《玉海》卷一○二《郊祀》
  《通历》:“黄帝兴封禅之礼。”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一《利源调度部》
  [井田]《通典》曰:黄帝始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,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间四道。此井田之原也。其法肇于黄帝,成于大禹,备于周,坏于秦也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二《公式姓讳部》
  [祭祀]《黄帝内传》曰:黄帝始祠天祭地,所以明大道也。
  [斋戒]《春秋命诚图》曰:黄帝请问太—长生之道。太一曰:斋六丁,可以成功。《内传》曰:帝誓剪蚩尤,乃斋三日以告上帝,此斋戒之始也。
  [坛墠]《黄帝内传》曰:乃有筑坛墠事,是为其制起自黄帝。
  [郊丘]《通典》曰:黄帝封禅天地,则郊丘之始矣。又《黄帝内传》曰:王母既会帝于蓬莱,帝归,乃筑圜坛以祀天,方坛以祭地,则圜丘方泽之始也。
  [明堂]《尸子》曰: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商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有明堂之议。《通典》曰: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,唐虞祀五帝于五府,夏后享祖宗于世室,商人曰重屋,周人宗祀文王子明堂,以配上帝。《周礼》又曰:夏后世室,商人重屋。汉时公孙王带画黄帝明堂图,则明堂要自黄帝始也。
  [山川]《通典》曰:黄帝祭于山川,典礼为多。则山川祀秩,始自黄帝氏也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四《师保辅相部》
  [司徒]古官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祝融辨乎南方,使为司徒。
  [司空]亦古官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奢龙辨于东方,使为士师,即司空也。
  [三台]《傅子》曰:黄帝以风后配上台,后土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。故后世由此以三公为三台。
  [将相]《轩辕本纪》曰:帝举风后为相,力牧为将。此盖将相之始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五《三省纲辖部》
  [侍中]《环济要略》曰:古官也。风后为黄帝侍中。
  [大理]《齐职仪》曰:古官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后土,辨于四方,使为李。
  《古今事物考》卷五《礼仪》
  [坛墠]《黄帝内传》曰:乃有筑坛墠事,是为其制起自黄帝。
  [木像]《仙传拾遗》曰:黄帝臣左彻,因帝升天,乃刻木为帝状,率诸侯而朝之,此刻木像人之初也。
  [斋戒]《黄帝内传》曰:帝誓翦蚩尤,乃斋三日以告上帝,此斋戒之始也。
  [郊祀]《通典》曰:黄帝封禅天地,则郊丘之始也。《黄帝内传》曰:帝筑圆坛以祀天,方坛以祀地,则圆丘、方泽之始也。
  [明堂]《尸子》曰: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商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《通典》曰: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。汉时公孙玉带画黄帝明堂图,则明堂要自黄帝始也。
  [山川]《通典》曰:黄帝祭于山川,典礼为多。则山川祀秩,始自黄帝氏也。
  [先蚕]西陵氏之女嫘祖,为黄帝元妃,始教民育蚕,治丝茧以供衣服。后世祀焉先蚕。
  [帝王陵寝]湖广雩县祭神农氏,陕西延安府祭轩辕氏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六《抚字长民部》
  [州牧]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。
  《万机论》
  黄帝之初,养性养民,不好战伐。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,交共谋之,边城日惊,介胄不释。黄帝叹曰:“夫君危于上,民不安于下,主失于国,其臣再嫁,厥疾之由,非养寇耶!今处民萌之上,而四道亢衡,递震于师。”于是遂师营垒,以灭四帝。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,则其民臣亦害嫁四帝矣!
  《艺文类聚》卷十一
  引《龙鱼河图》说:黄帝“制服蚩尤,[黄]帝因使之主兵,以制八方”。
  《唐语林校证》卷八
  宓牺氏以农官;神农以火;黄帝以云;少昊以乌;颛顼而名以民事,又以五行为官名;*作司徒,敬敷五教;禹作司空,以平水土;周则以天、地[三]、春、夏、秋、冬为官名。伏以古者命官,以天地、四气、五行、云龙为号者,皆上禀天时,下达人事,见圣人垂意,未有不及于惠民也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轩辕黄帝》
  [黄帝]吹玉律,正璇衡。置四史以主图籍,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(九行者,孝、慈、文、信、言、忠、恭、勇、义)。以观天地,以祠万灵,亦为九德之臣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编》卷三十六
  井田之制,起于黄帝,三代因之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编》卷五十六
  该臣等议得词臣曹禾疏称祀典国之大事,三五以来,无不以成功告于上帝……至于甲子纪岁,始于黄帝。其为上元甲子,则史无明文。即管仲言黄帝封禅,亦未指其年为甲子之年也。又按书传舜至岱宗,燔柴祀天,原非封禅。唐虞三代以前,实无登封故事可考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统编》卷八十
  井田之法非独为均田制禄而已,盖所以阴寓设险守国之意,故中原平衍设立许多沟浍,许多阡陌;使车不得方其轨,骑不得骋其足也,岂非寓至险于大顺之中者乎?观晋郤克,欲使齐人尽东亩以便戎车;吴玠在蜀,于天水军作地网,以阻金兵之骑,于此可以验之也。兵法始于黄帝,而井田亦始于黄帝,八阵图亦出于井田。公田即中军也,私田八家即八阵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二
  三皇之后,而有轩辕黄帝……黄帝以来,始有君臣父子,尊卑以别,贵贱有殊。黄帝之后,次有少昊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[黄帝]初喜天下之戴己也,养正娱命,自取安而顺之,为鸿黄之代,以一民也。时人未使而自化,未赏而民劝,其心愉而不伪,其事素而不饰,谓之太清之始也。耕者不侵畔,渔者不争岸,抵市不预价,市不闭鄙,商旅之人相让以财,外户不闭,是谓大同。
  帝理天下十五年之后,忧念黎庶之不理,竭聪明,进智力,以营百姓,具修德也,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……帝因以别尊卑,令男女异处而居,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……黄帝修德义,天下大理……是时庶民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,无羡欲之心,邻国相望,鸡犬之音相闻,至老而不相往来,无求故也。所谓黄帝理天下,便民心,谓之至理之代。是时风不鸣条,谓之天下之喜风也。雨不破块,谓十日一小雨,应天下文,十五日一大雨,以叶运也。以嘉禾为粮,谓大禾也,其穗异常。以醴泉为浆,谓泉水味美如酒,可以养老也。以五芝为芳,谓有异草生于圃,则芝英、紫芝、金芝、黑芝、五芝草生,皆神仙上药。时有水物洋涌,山车满野,于是德感上天,故有黄星之祥,谓之异星,形状似月,助月为光,名曰景星。又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,赤方中有二星,青方中有一星,凡三星。又有异草生于庭,月一日生一叶,至十五日生十五叶,至十六日一叶落,至三十日落尽。若小月,即一荚厌而不落,谓之蓂荚,以明于月也,亦日历荚。
  ……帝令竖亥步自东极,至于西极,得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(一云二亿三万三千)。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步(一云二亿二十万)。竖亥左手把筭,右手指青丘北,东尽泰远,西穷邠国,东西得二万八千里,南北得二万六千里(万里曰远。神农时东西九千万里,南北八千万里,逾四海之外。韦昭注《汉书》,不信此阔远于海外,臣瓒据道书,神农乘龙游远也,黄帝乘马以理土,境只四海内也。《淮南子》云:北极至于南极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也。淮南王学道,此言绝远,亦据道书也)。黄帝始画野分州,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,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,使舂杂宝为屑,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,以分土别尊卑之位与华戎之异。文出《封禅记》。帝旁行天下,得百里之国者万区。所谓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。有青乌子能相地理,帝问之以制经。帝又问地老,说五方之利害。时有瑞草生帝庭,名屈轶,佞人入则指之,是以佞人不敢进……
  始制三公之职,以象三台(天象有三台星)。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(太公《六韬》曰:风后、力牧、五圣为七公,则五圣五人也)。黄帝于是取合己者四人,谓之四面而理。时获宝鼎,迎日推策。又得风胡为将,作五牙旗及烽火战攻之具,著《兵法》五篇。又以神皇为将,帝之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,好张罗及弓矢,付以大将,谓之抚军大元帅,为王前敌,张若、力牧为行军左右别乘,以容光为大司马,统六师兼掌邦国之九法(容光一曰常光)。又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臣龙紆者,有勇有义,亦为将。
  [黄]帝始制七情,行十义之教。七情者,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、恶、欲七情也。十义者,君仁、臣忠、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悌、夫义、妇听、长惠、幼顺,十义也。帝制礼作乐之始也。《黄帝书》说东海有度索山,或曰度朔山,伪呼也(此山间以竹索悬而度也)。山有神荼、郁垒神,能御凶鬼,为百姓除患,制驱傩之礼以象之……谓昆仑山之灵封,致丰大之祭,以诏后代,斯封禅之礼也。
  黄帝以天下大定,符瑞并臻,乃登封太山,禅于亭亭山(泰山下小山也)。又禅于几几山,勒功于乔岳,作下畤以祭炎帝。以观天文、察地理、驾宫室、制衣服、候气律、造百工之德,故天授舆服、斧钺、华盖、羽仪、天神之兵,黄帝著《轩舆之铭》。
  《读通鉴论》卷二十二
  黄帝正婚姻而父子定,《周礼》,父在为母服齐,以体黄帝之精义,而正性以节情,非圣人莫能制也。
  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八《孟子》
  井田则始自黄帝……黄帝作井田时,偶于其畿内无—易、再易之田,区画使成井形。
  [方志]
  (万历) 《兖州府志》 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刻本
  卷五帝迹志
  [黄帝]始立制度。
  (康熙) 《新郑县志》 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刻本
  卷三人物·古圣
  [黄帝]于是始立制度,举风后、力牧、太山稽、常先、大鸿,得六相而天下治。
  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地万区。命匠营国邑,置左右太监,监于万国,万国以和。遂经土设井,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,由是民不习伪,官不坏私,人无天札,物无瘥厉,虎豹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,普天之人,罔不来享。
  (康熙) 《怀来县志》 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刻本
  卷三地舆
  黄帝合符釜山,邑于涿鹿之阿。
  釜山,《括地志》:釜山在怀戎县北,山上有舜庙。《史记》:黄帝合符于釜山。又按《名胜志》:在安肃县西四十里,未知孰是。
  (乾隆) 《宣化府志》 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刻本
  卷六山川志
  保安州
  釜山,《畿辅通志》:在州东南。《史记五帝纪》:黄帝合符釜山。《括地志》: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,山上有舜庙。
  (民国) 《察哈尔省通志》 民国二十四年(1935)铅印本
  釜山,在[涿鹿]县西南,距城三十一里,《通志》载:黄帝会诸侯合符于此。
  

黄帝文化志/黄帝陵基金会编.-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8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